第九十九章 盛况(上)(1/2)
上千个摊位齐上阵,还有大大小小几百个铺面,对于占地只有五百亩的小镇街道来说,完全足够了。一个展销会场,两个杂耍班子,一个祭龙台,两个舞龙队,一个唢呐锣鼓队,一个抽奖会场,这些拼凑起来无异于盛况。
挂的彩灯,只有晚上才能发挥出景色,但是竹制的庭院,编织的动物模型,无数大红的龙伞,还有统一的龙凤制服,飘荡在高空的超级大气球,敲锣打鼓的人群,好不热闹。
所有的人都卯足了劲,准备大干一场,别的都不说,单是上百种的各类小吃,就能秒杀无数孩童,一些大人也无法抵抗。
酸辣粉、炒河粉、凉面、凉粉这些只是开胃菜,种类太多了,单是凉粉就能玩出数种花样,颜色最白的是豌豆粉,带灰的是红薯粉,亮白的是白金芋粉,可以调制成麻辣口味,也能做成糖醋味,多放点辣椒,就成伤心凉粉了,辣得泪花在眼眶中打转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“中根、慧慧,起来吃饭了。”
一个妇人冲楼上叫喊了一声,厨房里冒着热气,饭菜已经蒸锅里了,妇人又忙着打开卷帘门,收拾好工具,准备开业。
王中根又在床上躺了好一会,这才起床穿衣服,难得睡上一个好觉,今天十九,他也打算去拜菩萨,然后在镇上好好热闹热闹。他就是王雪梅的表叔,也可以说是堂叔,农村的称呼上没那么讲究,发音也带着严重的方言,有时候张兵都听不明白,比如别人叫二爷,其实是叫二堂叔。还有叫什么“老表”、“瞒瞒”的,搞不太清楚是什么辈分。
王中根家里有三兄弟,老大叫王大根,他是老二叫王中根,还有个弟弟叫王尾根,可见这起名字的水平。
想当初家里超级穷,老父给人耕田补贴家用,爷爷辈走得早,没给留下点家底,母亲娘家也穷。他们三兄弟偏生又集体读书不行,大根结婚后,就分家了,让家中的经纪更加困难。
轮到他的时候,因为没文化,人又木讷,不善言辞,跟大姑娘说句话都会脸红,结果,熬到二十八九岁了,连女人的手都没碰到过,说了几次亲都没成。最后父母一咬牙,决定给他买一个媳妇。
记得那是九八年开春,家里凑了五千元钱,买了他现在的老婆,严春花,九十年代那会,北斗镇也特别流行卖媳妇,离过婚的、**带着孩子的,都不愁嫁。都怪当初没计划生育,家里孩子多了,取媳妇就困难。
严春花是南云省的人,是被人贩子拐带出来的,他买来后,锁在家里半个月,当时想的养熟了在办酒席,但严春花嫌弃他穷,又想跑回家,结果有天晚上还真给跑了。但最后家里发动王家所有亲戚出动,又给找了回来。
吵吵闹闹,转眼十六年过去了,四十六岁的他,也早已经转了运,结婚后托关系学了修车,早年不景气,现在大伙的车多了,他也开始赚钱了,在靠近镇上的地方买了两层楼,一楼是铺面二搂是住房,女儿也有十岁,老聪明了,成绩也不错,长得也漂亮,肯定能考上大学,这日子有了奔头。
严春花也早就没了逃跑的心思,去年还带着中根回了趟娘家,开着面包车去的,让她大有面子,今年想着把父母也接过来小住段时间,现在她已经成了贤惠的媳妇,融入了北斗的生活环境中。南云省与蜀地接壤,双方都有互嫁,也不单单只是买卖。
王中根到隔壁房间叫上儿子,一起下了楼,三口人围着桌子吃早饭,今天不开业了,一家人都去拜佛,他有面包车,出行也方便,饭后,要先去把村里的父母接上,一起去凤凰寺庙,大根有摩托车,到不用他接人。
“中根,雪梅那个哥哥你认识吧?”严春花口音完全变了,十几年前来的时候,交流都困难,现在却能说一口流行的蜀语,还带着方言。整个北斗镇,从外面购买的媳妇,没有一百也有八十,不过现在政策变了,人贩子也基本已经杜绝。
王中根放下碗,乐道:“当然认识,我上次给他修过车,今天找个机会,带慧慧去认个亲,等他以后搞旅游了,我们王家也跟着沾点光。”
“那就好,张小哥可不是一般人。”严春花放下心来,跟着又拉过女儿嘱咐了一番。
饭后,王中根就先开车回村里,路过王雪梅家下面公路时,特意打了个电话,雪丫头还没走,那就好了,一起接上。面包车搭乘的人也多,完全没问题。
就这样,王中根拉上王雪梅一家,接上老父老母,一同到了镇上,而时间,才刚过早晨八点。都说城里上班起得早,其实村民更早,不过农村白天的时间安排更自由一些,劳动才等于收获。
一路上,不知道看见多少村民行走在道路两边,虽说今天有超过三十辆中巴车,在附近三个镇祝但相对人数来说,依旧不够。一些离得近的,宁愿走路,若是路上碰到车,那就搭乘,没遇到,也不耽搁时间,很多村民都决定今天玩上一天。
这跟当地的习俗也有关系,如果在这种盛大全民参与的节日,还在土地里劳作,那么也预示着,接下来的人生同样是劳碌命。当然做生意赚钱不算,若是每天都能赚钱,那还不乐开了花。
北斗可供选择的寺庙有不少,铁佛寺、凤凰寺庙、清风山、观音山。三个寺庙一个道观,往年当地一些村民在这一天,会跑一两个地方。年年如此,而且十年来,这一天从来没下过雨,每次都是大好的天
第1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