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七章 决战(下下之后再一个下)(1/2)
其实这只是通过换位思考和逻辑推断得出的结论,现在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证据证明他的观点,但对这结论的正确性,郑军还是有相当自信的。在现代社会这种能力基本就已经是每个人都有的了,但现在在这石器时代,能做出这种推断的人,真是少之又少。
对于这种能归纳总结,推断出正确结论的能力,中国古代就称之为鬼谋。就像电视里那些军师说的什么“我料定敌人定然会怎样、怎样。”其实就是就是通过换位思考和逻辑推断得出的结论,这就被人称为料事如神。这在现代人人都有的能力,在古时候就真是极为少见的了。
巴族人正处于石器时代的晚期,连文字都还不成熟,各种经验都是口口相传,至于什么逻辑学,请问这玩意儿能吃吗?即使郑军带学生,靠的也是中国第一神书,赤脚医生手册,这手册在编写时就考虑到了当时农村文盲众多的情况,所以书上图文并茂,这才能让郑军有能力教导那些字都不识的孩子们。
郑军这时候在巴族人的眼中就已经有点后世鬼谷子、神算子的感觉了,现在大家听他这么胸有成竹得得出结论,都是一副“虽然我不知道为啥得出这结论,不过他说得感觉好厉害哦”的感觉。就这样,大家的情绪竟然就被安抚了下来,如果接下来的情况真如郑军所言的话,那估计他以后的标签还要多个“神算子”之类的了。
而事情的发展当然就和郑军推断的一样,下午九溪族再次攻城之时,果然就不再是牛头人从两侧的城墙主攻,而是双方混杂在一起,直接攻击大门方向了。
攻击部队还是和之前一样,先以盾牌掩护靠近,而牛头人也举着大木盾夹杂其中,这时候稀稀拉拉的雨渐渐下起来,天色愈加阴沉,杀戮就在这阴暗之中再次展开。
九溪射手在盾牌的掩护下与墙上的巴族射手展开对射,双方都有相当的掩护,没办法完全压制住对方,只能互相交换箭矢与伤亡。而从交换比上来说,巴族肯定是占上风的,但九溪族也吸引了对方射手的注意力,掩护了攻击的部队,达成了自己的战术意图。
这些攻击部队是由牛头人和九溪族枪盾兵组成的,牛头人直接用掩护的大木盾放平在护城河上,从边上过河后,很轻易就把大门的简易吊桥放下,由四个牛头人抬着一根粗木直接撞击大门,而边上的九溪族人则尽可能的提供掩护,墙上的巴族射手忙着和九溪射手对射,只能抽空对大门的攻击部队射上两箭,威胁并不太大。
巴族的大门已经被多次加固,而且门后顶着几十个士兵,即使是牛头人也很难短时间内就撞坏它。不过再怎样加固也改变不了大门是由木制的本质,连续被撞击了上百下之后,大门的中央还是被撞出了一个大洞,门后的巴族士兵是随时观察着大门的情况的,早早就做好准备,这洞一被打出来,立马就有几个射手从洞里对着门外一阵猛射,把准备冲上来挤门的九溪士兵射倒了好几人,之后九溪士兵挤在门外,一起用力,试图就这样把大门挤开,而门内的守兵也顶了上来,双方隔着个大洞一边互相拿矛猛戳,一边角起力来。
巴族的大门中央被撞出大洞之后,就开始松动了,靠着门后的几十个守兵一起用力顶住,没在第一时间被外面的九溪士兵挤开,之后增援上来,门后的守兵越来越多,大门好歹被守了下来。
九溪士兵并没有夜战的打算,等到天色暗下去,就互相掩护着后退,慢慢收兵回营了。
而九溪族则乘着夜色修复大门。
下午的战斗双方的损失都比上午小了很多,巴族大概损失了一百来人,九溪族则伤亡了一百六十几人。双方的损失大多都是箭伤,伤员较多,直接死亡的较少。
下午改变战术之后,九溪族的攻击强度就比先前小了很多,总算让那些忧心的人松了口气,也让他们对郑军更加信服。对面的黎巨和汗也比较满意,巴族的大门防御已经被严重削弱,再怎么加固也很难再达到之前的强度了,相信明天就能完全把大门打破。黎巨满意于牛头人没有损失,而汗则板着指头估算巴族兵力,猜测城里大概还有两千三百到两千五百的士兵,算下来似乎胜利就在前面,只要继续保持这样的攻势,随着对方防御工事的损坏,损失加大后,很快就能耗尽巴族的守卫力量。
只要能把巴族击败,到时候那些巴族的附属部落就正好可以充当九溪族的大补丸,所以这时候即使九溪族损失大一些也汗所能接受的。
可惜汗什么都能算到,郑军这样的穿越者变数又怎么是他能想象得到的呢?这时代的伤员,重伤员就肯定是死定了的,即使是由巫处理过的轻伤员,也会大量死于伤口的感染,而这种神秘的力量被认为是野外的灵作怪,是完全没办法改变的。而汗对巴族的治疗能力也是基于这个水平来估算的,毕竟巴族只有一个巫,说不定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呢,汗认为自己的推断还算是高估了对方的。
但是实际上呢,作为一个现代的医生,郑军对巴族的加成恰恰就集中在这个方面,他把能够降低伤亡的各种因素都做到了现有的生产力条件下的极致。借着这时代并没有太强烈的私人财产意识,房屋都是部落分配的,而且给伤员住大家也能接受的有利条件,现在的“野战医院”已经明显扩大,分出了轻重伤员的病区,即使下雨,也能没有一个伤员会被雨水淋
第1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